北京京东美工招聘

全职美工 1982年,侄女张闾蘅回大陆,张学良特意嘱咐:你回去替我看两个人

全职美工 1982年,侄女张闾蘅回大陆,张学良特意嘱咐:你回去替我看两个人

1948年春全职美工,张学良胞弟张学森携母寿夫人乘飞机赴台定居。

说起来,张学森这一次赴台,不为别的,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与胞兄张学良见面。

张作霖一生有六位夫人,其中长子张学良是与原配赵夫人所生,赵夫人病逝以后,卢夫人就成为张作霖的继配,后来张作霖又陆续娶了几房夫人,形成了一大家子人。

张作霖六位夫人中,五夫人张寿懿其实最为出名,也最得宠,据当年皇姑屯事件中,是她立即决定秘不发丧,命人通知张学良火速回府主持大局。

图|张学良

而寿夫人作为张作霖最宠爱的夫人,育有四子。

即张学森、张学俊、张学英、张学铨,除张学英一生无正当工作外,其余几个儿子均学有所成。

张学良兄弟姐妹一共十余人之多,其中兄弟有7人,除了二弟张学铭、大姐张首芳是同父同母外,其余几个兄弟姐妹,都是父亲与其他机房夫人所生。

在这些兄弟之中,尽管张学森与张学良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,但两兄弟的关系却最好,特别是在张学良晚年,兄弟中还能够保持来往的,就只有张学森一人。

自西安事变后,张学良就被蒋介石软禁,整个抗战时期,张学良居无定所,在全国各地不断转移,到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,张学良又被送到了台湾安顿,那时张学森也只是知道,大哥在台湾,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并不清楚。

得益于父亲张学森与大伯张学良之间的关系,张闾蘅在她很小的时候,就接触到了大伯张学良,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张闾蘅曾这样形容大伯张学良:

“我的伯父张学良性格活泼,但一生坎坷,大半生活在没有自由的日子里,他是一个喜剧人物,却活在悲剧里面。"

1948年春,张学森到台湾后,便开始致力于查访大哥张学良的落脚点,不过由于国民党当局刻意保密,事实上张学森根本不清楚张学良究竟被软禁在哪儿,为了能找到大哥,张学森每到休假期间,便亲自开着车在台北郊区寻找查访。可惜始终没有找到。

图|张学良

张学森在赴台湾之前,就提前做了安排,先让妻子带着女儿张闾蘅去台湾。对于父母一辈儿的往事,张闾蘅一开始知道得并不细,也是后来才听家里的长辈说起的。

“初到台湾,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苦,全家借了一个日本式房子,破破烂烂,又臭又旧,房顶还被白蚁蛀过,稀稀拉拉往下掉渣。奶奶起初不肯买房,也不肯将她随身带到台湾的几个箱子打开。“

也许是出于对家乡的眷恋,寿夫人后来到了台湾以后,始终念叨着“我们再过半年就可以回去了”,遗憾的是一直到去世,寿夫人这个愿望都没能实现。

到台湾以后,张学森一面操持这个家,一面致力于寻找大伯,张闾蘅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慢慢地了解了大伯,后来上了学,学校也开始讲历史,张闾蘅后来回忆:

“我上学时课本上也会提到张学良,说他是‘叛贼’,但学校老师知道我的身份,所以凡是讲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很含混的带过去。”

对于张闾蘅来说,大伯张学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只是一个“遥远而又朦胧”的印象。

可据张闾蘅回忆,她第一次看见大伯是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。

图|张学良夫妇(前排)、张闾蘅(后排左二)

1954年的一天,张闾蘅放学回家,家里常接送她上学放学的三轮车车夫递给她一张字条,上面写着母亲让她放学后到台北中心诊所找她。

等到了医院以后,张闾蘅才知道,原来是大妈(赵一荻)生病住院要开刀,所以全家人才一起聚到了医院。

隔着门缝,张闾蘅模糊地看了一下大伯的背影。

时隔多年后,张闾蘅回忆起这“模糊”的一面时,仍忍不住感慨:

“这是我第一次见大伯、大妈,我无法理解,探视大伯、大妈干嘛要这样‘偷偷摸摸’的,我怎么也无法将课本上的‘张学良’与大伯联系在一起,为什么他们也在台湾,却不跟我们来往呢?”

那时张学森一家也只是隔着门缝往外看了一眼,但却没说上话。

图|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全职美工

张闾蘅也是后来才知道,大伯是在1946年11月,就被秘密转移至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,1949年2月2日,张学良又被秘密转赴高雄,因为那时社会各界要求释放“张杨”的呼声很高,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,也表示要释放“张杨”,但因为蒋介石在背后仍操纵大权,没有他的首肯,谁也不肯出面办此事,那时张学良在新竹井上温泉的住址已被人知晓,这才有了后来突然转移的举动。

一直到1950年1月,才又搬回新竹井上温泉。

张学良夫妇就这样在大山里住了十多年,尽管有不少人都认为他们日子过得相当滋润,住在风景优美的地方,只有张闾蘅心里清楚,大伯那十年过得很艰苦。因为住在山里,距离城镇较远,衣食住行都很不方便。

“我上高中时,大伯、大妈才搬到了台北。”

1960年,张学良夫妇被安顿在台北近郊北投的安全局招待所。

尽管张学良已经回到了台北,但他不能与亲属接触。

据张闾蘅回忆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听说大伯、大妈要去原“驻美大使”董显光家里做客,当时卢志德(董显光家的邻居)邀请张学森一家去做客,隔着大玻璃窗,她才总算是从正面见了大伯一面。

张学良那时已经不复年轻时的模样,个不高,头发花白几乎都掉光了。

也就是在这一年,宋美龄亲自为张学良设计了露面的方式。

图|蒋介石与宋美龄

1960年6月5日,蒋介石与宋美龄到台北士林礼拜堂做礼拜,这个礼拜堂是蒋介石夫妇时常去的,一些国民党元老和上层人物也都会去,按照宋美龄事先的嘱咐,张学良与董显光两人最后一个到,坐在最后一排,等到离开的时候,宋美龄假装“不经意间”发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张学良,于是上前握手。

这时在礼拜堂的所有人就都会注意到张学良,等到蒋介石夫妇离开后,何应钦、张群等国民党元老都上前握手。

也是从这天开始,张学良在行动上稍稍自由了一些。

1962年夏天,原来张学良的旧部何世礼通知张学森一家,军统当局同意他们与寿夫人一起去台北北投看望张学良,张学森这才在阔别30年后,首次与大哥见了一面。

但也只是一面而已,尽管张学良在这几年的行动相对自由了一些,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张学森仍然不能同大哥张学良随意会面。

1966年,寿夫人在台湾病逝,张学森也选择了赴美定居。

张闾蘅第一次与大伯大妈正式见面,是在1965年,她在美国留学回台探亲,那时寿夫人也还在世,张学森也没有到美国去定居。

据张闾蘅回忆:

那时大伯到台北市区,总会来家里坐坐。

图|张学良

一直到在美国读完大学,张闾蘅1967年回到台湾,与大伯一家的联系才逐渐多了起来。

尽管张学良的日子相比于以前是自由了一些,但也只是相对而言。

“大伯家在北投,在他们家里,除了吴妈,其余服侍他们的人,都是保密局派来的看守特务,在大伯家,也布满了保密局的警卫点,不让外人靠近。”

张闾蘅记得很清楚,他们一家不能随意去探望大伯,偶尔去一次,家里人都会再三叮嘱,说话要小心,不能口无遮拦,免得给大伯家添麻烦。

让张学良夫妇最高兴的就是过年的时候,大年三十,一家人齐聚一堂,张闾蘅坦言,大妈(张学良夫人赵一荻)烧得一手好菜,中餐西餐都很擅长,特别是做的西式蛋糕,更是小巧精致,香甜诱人,每当这个时候,大伯就带头玩牌。

画册外包

张闾蘅记得,那时过年家里给的红包,北京京东美工招聘还没焐热,就全都被大伯赢走了。

“耍钱,你们差远了,我可是拜过师的。”

不过,因为张闾蘅一家不能时常去看望张学良,所以相比之下,张学良出门来看望张闾蘅一家的次数倒是居多,据张闾蘅回忆。

“每星期起码来我们家三到五次,但是每次来,总要弄出很大的动静。“一群时刻跟随的‘服侍’先进家转一圈,看有否陌生人后,便在门外警戒,有时甚至坐在屋里,面无表情地听我们家人聊天。”

图|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

尽管张学良能时常到侄女家中做一做,但有时仍然会受牵制和影响,有时呆的时间太长,还会被催促。张学良并不会理会太多,有时还会借故拖延一阵,对他而言,能够与家里的亲人团聚,是最快乐的一件事。

张闾蘅大学毕业后回到台湾,与大伯相处的日子更长,也越来越能体会到,他幽默的语言下蕴藏着数不尽的孤独。

更重要的是,几十年过去,张学良的思乡之情也愈发的浓郁,张闾蘅对此也感同身受:

“他喜欢讲述东北的往事,大伯的讲述唤醒了我童年时在天津馋吃冰花的记忆。海峡那边是我们的老家!我忽然想回老家看看,回祖国去看看。”

1979年,张闾蘅悄悄从香港乘火车去了广州,在广州东方宾馆住了两天,虽然未能在祖国各地到处走走看看,但广州的发展变化却仍然让张闾蘅新奇不已,张闾蘅迫不及待的返回台北后,将在祖国的所见所闻告诉大伯。

“你回大陆了?”

一进门,张学良便迫不及待地拉着侄女的手悄悄问。

张闾蘅大吃一惊,事实上为了避免影响,她这一次行动只是一个人悄悄走的,并没有告诉任何人,但很显然,大伯的“消息”要灵通的多。

图|张学良

事实上,张闾蘅并不清楚,当时台当局对于进出内地的人都很是关注,她的行踪也根本就瞒不住人,就在她回去的一两天功夫,就有人上门问张学良,还提出要他向侄女核实这件事,张学良就只回了一句:

“要问什么你们自己去问。”

张闾蘅也是回来以后才知道这件事,但自始至终没有人向她合适这件事情。

也因为有了这一次的行动,张闾蘅先后几次往返大陆,并到一些大伯说过的地方去看看,后来成为了她大伯与内地沟通的联络员。

1982年,一次很偶然的机会,张闾蘅在北京认识了杨虎城之子杨拯民。

当年西安事变,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扣押蒋介石施行兵谏,如今两家人时隔多年不见,不禁有一种别样的亲近感。

杨拯民那时正担任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,不仅热情款待了张闾蘅,还介绍了许多张学良熟悉的人,这些老朋友都很惦记张学良,纷纷托她向张学良问候,张闾蘅后来回到台湾后,张闾蘅就把这些事情跟大伯说了一遍。

张学良无疑是最高兴的那一个,虽然他仍旧不能动身,但能在多年后收到老友的问候,无疑是一件喜事。

想到这里,张学良悄悄嘱咐了侄女:

“下次再回去,可以找两个人,一位是吕正操,一位是万毅。这两个以前都是我的老部下。”

西安事变后,因为张学良被扣押,东北军也被蒋介石分化瓦解,后来在抗战战场上牺牲惨烈。

吕正操原来是东北军将领,是张学良卫队旅出身,当过他的秘书与副官,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率领东北军新编691团改编为人民自卫军。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

万毅也是如此,当年东北军被调到陕北参加“剿共”,万毅就同在部队中做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刘澜波接触,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西安事变后,为了反抗在东北军57军中以军长缪澄流为首的反动派,发动“九·二二”锄奸运动,后被捕关押,差点被蒋介石下令处决,脱困后率部在山东参加八路军,所部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。新中国建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图|万毅

1984年6月,按照伯父的嘱托,张闾蘅依托于杨拯民的关系,专程在北京拜访了吕正操。一见面,张闾蘅就按照东北的习俗,喊了吕正操一声“大爷”。

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,张闾蘅刹那之间,就仿佛觉得大伯在身边一样:

“这个人怎么那么像我大伯!”

吕正操热情地接待了张闾蘅,还托她给张学良带去了一份礼物——一幅健身球以及上好的新茶。

与万毅见面的情况与吕正操几乎相同。

万毅将军那时年龄已经很大,眼疾也很重,几乎看不清东西,可一听说张学良的侄女上门拜访,他高兴地拉着张闾蘅的手,久久不愿意松开,张闾蘅能够感受到,万毅内心的激动。

回到台湾以后,张闾蘅就把与两位将军见面的情况告诉了大伯。

张学良听了以后,心里十分难过,却始终没说什么,张闾蘅知道,他是在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。

图|张学良与吕正操见面

1987年初,张闾蘅再度到北京,并给吕正操带去了一首诗:
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无言。”

诗的原句是取自陶渊明的《饮酒》,只是最后一句,张学良改了一个字,将“忘”字改为“无”字。

吕正操收到以后,也给张学良写了一首回诗:

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徒设在昔心,良辰知可待。”

诗的原句是取自陶渊明的《读山海经》,更绝的是,吕正操也把最后一句中的“讵”字改为了“知”字。

张闾蘅看着这两首诗,心里颇有感触:

“他(指吕正操)是希望大伯振奋精神。”

而后几年的时间,张闾蘅往来于大陆与台湾,并为两位至交传递信息。吕正操还表示,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,不论到哪里,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面,张闾蘅也一直有这样一个使命感,希望能安排两人见一面。

1991年3月10日,张学良夫妇在恢复自由后不久,即动身赴美探亲。

张闾蘅回到大陆,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吕正操,在得到中央允准后,吕正操派女儿赴美打前站,询问张学良是否同意见面,张学良对这一天期待已久,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答应。

1991年5月23日,吕正操一行人飞赴美国看望张学良。

让张闾蘅惊讶的是,以前很少穿的正式的大伯,竟然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西装在公寓门口迎接。

在促成了大伯与吕正操会面后,张闾蘅还有一个愿望,就是促成大伯回国的行程。

在张学良首次赴美探亲后,弟弟张学森就在美国积极安排,让张学良在夏威夷安度晚年,还为大哥大嫂办好了在美国长期居住的“绿卡”。

张学森在1991年9月就受沈阳市政府的邀请,回到老家沈阳旧居参观,张闾蘅还全程陪同。

一路上张学森的心情都很激动,对他而言,这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,回到宾馆后,张学森还是忍不住掉了眼泪。

1995年8月下旬,张学森接到了国内的邀请,希望他出席“海内外抗日将领、爱国人士及亲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”。也就是在回国前,张学森专程去告诉了大哥一声,张学良听说这件事后,心情也很激动,握着弟弟的手久久不愿以松开。

可遗憾的是,也许因为心情过去激动,加上年龄也不小了,张学森在宴会结束后的当晚,突然心脏病突发去世,尽管医生拼尽全力抢救,却还是没能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

图|张闾蘅

张学良得知消息后,内心的悲痛无以复加,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,特别是在夫人赵四小姐也去世以后,张学良的身体情况就更加每况愈下。

尽管他内心仍然想为回到祖国老家做努力,但他的身体情况却始终不是很好。

自始至终,张学良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,这对张闾蘅而言,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。

“大伯走了,他是带着遗憾走的!他这一辈子,很多事情都没踩到点上——少年时想学医救人却从了军;东北沦陷后想亲往前线打仗,却未能走上抗日战场;晚年想回东北看看,弥留之际,仍念念不忘故土,却因诸般因素全职美工,终始未能回大陆一趟。”

发布于:天津市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